肠结核
彭某,女性,38岁,2017年9月6日初诊
主诉: 脐周隐痛潮热1月余
病史: 患者诉1月余前起出现脐周隐痛,腹泻,低热,于我院住院诊治,经检查诊断为肠结核,口服抗痨治疗,症状有所缓解,为中医治疗来诊,症见:脐周隐痛,潮热,乏力,五心烦热,面色萎黄,纳呆,眠差,盗汗,小便色黄,大便正常,查体:舌红,苔黄腻,脉细。
西医诊断: 肠结核
中医诊断: 腹痛 肝郁气滞,湿热蕴结
治法: 疏肝泻热
方药: 大柴胡汤加减
处方:柴胡15g,黄芩10g,法半夏10g,生大黄5g(后),当归10g,枳实15g,百部12g,香附10g,大腹皮10g,元胡10g。7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二诊:腹部疼痛减轻,纳食增加,五心烦热吴缓解,舌淡红,苔黄腻,脉弦。仍宗原方加减:
柴胡15g,黄芩10g,百部10g,枳实15g,当归10g,香附10g,酒大黄5g,大腹皮10g,元胡10g,地骨皮10g。10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三诊:精神好转,腹痛基本消失,饮食正常,继以上方再进10剂,诸症基本控制。
按语: 腹痛一症,涉及范围最广,本例诊断为肠结核,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,湿热蕴结,病位在肝脾,故用大柴胡汤加减以柴胡、黄芩清泻肝中郁热,大黄、枳实、大腹皮以通俯攻积,行气逐水,当归、元胡合香附以养血活血,理气止痛,百部以抗结核除热,药后症见,可见柴胡剂对结核确有效果,但应知结核多为阴虚内热,非实证不可用此方,《皇汉医学》中对大、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肺结核、肠结核、淋巴结核等亦有记载。